4

安徽省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重点、申报条件、流程、材料和截止时间

2025/3/10

安徽省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重点、申报条件、流程、材料和截止时间等内容整理如下,安徽各地企业申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随时咨询:

安徽省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重点、申报条件、流程、材料和截止时间等内容整理如下,安徽各地企业申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可随时咨询:

安徽省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免费咨询:15855157003(微信同号)

一、总体目标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紧紧围绕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支持新建设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优化产业布局,汇集资源要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引领带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支持重点

各地应紧扣稳产保供重点任务,立足优势和资源禀赋,统筹城乡融合发展,促进优化产业布局,瞄准农业全产业链开发,加强项目整体谋划:一是重点围绕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聚焦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花生、牛羊、生猪、淡水养殖、天然橡胶、棉花、食糖、乳制品、种业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品类;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兼顾带农效果明显的优势特色农产品、新产业新业态,统筹做好项目谋划设计。二是夯实产业发展基础。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逻辑,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点,循序渐进久久为功,项目申报区域应已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同时结合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农产品主产区等规划以及本省份农产品发展规划布局,提高项目布局的前瞻性、科学性和耦合性。三是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以科技创新引领先进生产要素集聚,依托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载体,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应用,引领带动粮油等重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四是注重延长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深加工协同发展,完善全产业链技术标准体系,提升仓储冷链物流、产地加工设施、市场品牌销售水平,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集群。五是统筹推进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规范和引导社会投资有序参与项目建设,突出联农带农成效,细化实化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三、申报评审

各地应严格按照《2025年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指标表》(附件1)进行申报,超出指标的一律不予受理。申报指标包括:一是基础性指标。主要根据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粮食总产量及相关资源条件等因素分配各省份。二是政策性指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优势和地方实际,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安徽可各申报1个粮食产业园,且申报指标应优先安排超级产粮大县;河北、内蒙古、宁夏、新疆可各申报1个肉牛或奶牛产业园;云南可申报1个天然橡胶产业园:湖南、广西、湖北、福建、江苏、广东、四川可各申报1个拓展食用油源或开发大食物资源相关的产业园。

各地应在前期开展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储备的基础上,按照竞争择优的原则确定申报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省份应至少申报1个重点品类项目,且申报产业园农业全产业链产值应达到20亿元,全部作为竞争遴选项目申报。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各省份应向重点品类聚焦,全部作为竞争遴选项目申报。原则上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的省份,申报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应达到100亿元;低于4000亿元的省份,申报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应达到80亿元(新疆、西藏应达到50亿元)。各省优势特色产业集群项目应合理布局、适度集中,覆盖区域不超过两个地级市,有条件的可集中在一个地级市布局申报。农业产业强镇,原则上东、中、西部地区镇域申报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应分别达到2亿元、1.5亿元和1亿元,采取地方择优竞争、农业农村部和财政部组织书面审查的方式开展申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将抽取50%左右比例的项目采取答辩等方式进行复核。近两年发生重大农业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问题、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严重挤占挪用涉农资金等重大财政资金违纪违规事件,被省级及以上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市场监督管理或财政等部门通报的县市,均不得纳入申报范围。

四、资金支持

对批准建设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中央财政分年分类给予奖补支持。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原则上每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奖补资金总额1亿元,按照批准建设、通过第一次绩效评估和通过第二次绩效评估,分别奖补0.3亿元、0.3亿元、0.4亿元。奖补资金主要支持现代化规模化种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智慧农业建设、产业链供应链完善提升、农产品认证与品牌培育、联农带农增收等方面。

(二)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原则上每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奖补资金总额2亿元,按照批准建设、通过第一次绩效评估和通过第二次绩效评估,分别奖补0.6亿元、0.7亿元、0.7亿元。奖补资金主要支持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建设,促进上中下游各环节横向协同纵向贯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种养生产、加工流通、品牌营销、质量标准、科技服务、联农带农等环节领域,建强公共基础设施、提升产业水平。

(三)农业产业强镇。原则上每个农业产业强镇奖补资金总额1000万元,按照批准建设、通过绩效评估,分别奖补300万元700万元。奖补资金主要支持发展镇域主导产业关键薄弱环节提升标准化种养、产地加工等设施装备水平,打造乡土特色品牌、拓展营销渠道,促进转型升级、做优做强;统筹培育发展一批产业强村,因地制宜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充分挖据农业产业、乡村资源生态文化等多元价值,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各地可结合实际创新完善联农带农机制,通过收益分红、股份合作、带动就业等方式切实让农民受益,切实发挥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带动农民增收作用。积极创新方式,引导和撬动金融和社会投资参与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内在活力和竞争力。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不得“撒胡椒面”,不得搞平均分配:不得用于建设楼堂馆所市政道路、农村公路,不得用于一般性支出、列支管理费和项目咨询、论证评审费,原则上不得用于购买一次性生产资料、建设旅游项目设施;不得用于“三保”和政府债务还本付息。对挤占挪用中

-5-

央财政奖补资金的,一经发现,以后年度不再安排资金支持,并子以通报,取消三年内申报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资格。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建立省级农业农村、财政部门牵头,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统筹做好项目申报和建设管理,并做好产业融合发展项目中长期规划建立健全项目储备库制度,及时动态更新项目储备库。省级畜牧渔业主管部门单列的,农业农村部门应与其充分沟通,合理确定申报项目。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相应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计划财务、发展规划、乡村产业及相关行业处室联合组成项目推进组,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二)强化工作统筹。各省级农业农村部门要立足优势资源和发展规划,统筹优化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项目布局。要依据申报指标统筹设计,明确主导产业、建设布局和投资安排,重点对申报条件、规划布局、建设内容联农带农、扶持政策、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充分研究论证,形成项目整体申报方案。要结合相关审计报告、舆情风险、地方债务风险等问题,开展政策合规性评估。在不新增隐性债务的前提下,经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党组会或常务会研究并报省级政府审定同意后联合省级财政部门统一行文上报,并附省级开展政策合规性评估情况,同步做好竞争性项目答辩评审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防范廉政风险。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切实加强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管理,自觉遵守廉洁自律各项规定,会同纪检监察部门织密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完善项目监管制度,严禁利用项目管理职权谋取任何利益。要严格防范廉政风险,对项目支撑单位、经办人员等明确提出纪律约束要求。对违反规定影响干预项目申报,以及存在其他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等违法违规违纪行为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四)按时报送材料。各省份应于2025年3月15日前报送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申报材料(分别报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和乡村产业发展司各2套、财政部农业农村司和农业农村部计划财务司各1套,并附电子文档光盘,同步发送邮件至chanyeronghe@163.com、nongyeyichu@126.com),超期不予受理。项目实施方案原则上应由各省农业农村、财政部门结合实际、深入研究、自主编制申报材料应包括申报函(主要包括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建设任务资金筹措、组织领导等,以及政策合规性评估情况),并附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业产业强镇分项申报材料其中,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分项材料包括产业园建设方案、中央财政奖补资金使用方案、产业园建设基本情况表等(见附件2);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分项材料包括产业集群建设方案、主导产业基本情况表、项目建设县(市、区)基本情况表、资金使用分配表以及2022年和2023年批准建设、2025年延续支持的产业集群续建方案等(见附件3);农业产业强镇分项材料包括省级推荐名单、建设申报表、建设方案和相关附件证明材料(见附件4)。

卧涛集团,自2012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一家业务广泛的综合性企业服务机构,总部位于安徽,并在湖北、江苏、湖南、四川、陕西等地设有分公司。集团专注于抖音短视频与网站关键词的推广,项目申报,工商财税咨询,股权设计,软件开发,可研报告与商业计划书编制,以及专利、商标、版权和软著的申请与代理。卧涛集团凭借专业的团队、丰富的经验及优质的服务,赢得了客户的广泛赞誉。展望未来,卧涛集团将继续以客户需求为导向,提供高效、全面的服务,助力企业实现持续发展。15855157003 为您解疑答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