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制造业中心:合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条件及奖补(管理办法解读))

2022/11/7

合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奖励条件材料流程时间安排是怎么样的呢?合肥市包河区 高新区 经开区、新站区、瑶海区、庐阳区、蜀山区、滨湖区、长丰县、肥西县、肥东县、庐江县、巢湖市有更多问题需要了解可以随时咨询联系

10年专业代理免费咨询:0551-65300258,13339105710(微信同号)

(卧涛科技:项目申报、专利商标版权代理、软件开发、商业计划书、工商注册财税规划、可行性研究报告、两化融合、企业信用修复、ISO体系认证等)

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功能:

(一)加强产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研发;

(二)促进科研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

(三)加强制造业创新人才队伍建设;

(四)提供制造业创新的公共服务;

(五)积极开展国内外技术合作与交流。

 

合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奖励

对新认定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500万元,对新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按总量控制原则,给予一定比例资金奖补。

包河区

对当年获得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当年获得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高新区

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企业50万元一次性奖励

瑶海区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给予500万、100万元一次性奖补。

蜀山区

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100万元一次性奖补,对新认定的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按总量控制原则,给予一定比例资金奖补。

长丰县

对新认定国家级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分别给予50万元、20万元一次性奖补;

肥西县

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绿色工厂、单项冠军示范企业,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

庐江县

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分别给予一次性奖补500万元、100万元。

巢湖市

支持建设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工业设计中心,按国家拨付资金给予1︰1配套补贴。

 

合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

第十四条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每年组织申报、认定一次。

第十五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按照省制造业创新中心设立的领域、条件、应准备的有关材料等印发组织申报文件。

第十六条 牵头单位应是企业或科研单位,具有在细分行业龙头地位或研发实力。

第十七条 创建单位应具备以下研发条件和要求:

(一)拥有专职研发人员50人以上,其中硕士以上学位或高级技术职务者占50%。

(二)拥有先进的成套研发仪器设备,能够满足本行业技术和产品研发、设计、控制和试验的需要,研发仪器设备原值3000万元以上,其中近10年购置的具有同行业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占50%以上。

(三)近3年,在本行业研究开发领域有多项国内领先水平的应用性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至少10项相关科技成果向社会成功转化扩散,服务于本行业其它企业,并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四)与国内外同行保持密切合作交流关系,掌握该领域世界技术创新动态,具有跟踪国际先进技术发展动态的能力。

(五)有3-5年的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对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研究课题和分阶段实施方案及成果转化扩散目标。

第十八条 创建单位制定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创建和运行方案等有关材料,经所在市经信委审核。

第十九条 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组织有关行业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公示等程序,确定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名单,并向社会公示。

 

合肥市制造业创新中心认定创建与运行方式

第七条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主要围绕《中国制造2025安徽篇》确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智能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兼顾制造业转型升级重大需求。

第八条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可采取多种方式创建。一是以龙头企业为中心,依托已有产业技术联盟,或引导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尤其是转制院所,自愿选择,在构建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基础上组建;二是企业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自主结合,发挥各自优势,整合相关资源,以资本为纽带,以企业法人形式注册的经济实体。

第九条 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在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的指导下,按照定位要求,建立健全内部治理结构,探索高效协同创新模式。根据参与成员和所在行业特征,创新中心的组织结构由参与创建的各成员单位协商决定。

第十条 按照责权明确、科学管理的模式建立创新中心内部运行机制,自主决策、自我管理。决策机构的成员应具有广泛代表性,包含来自成员单位的代表、具有独立身份的产业界和科技界杰出人士,负责制定创新中心长期发展战略、决策投融资、人事、基本建设等重大事项。

第十一条 建立技术专家委员会作为内部咨询机构。技术专家委员会由学术界、企业界等相关方面专家组成,负责研判行业发展重大问题并筛选确定研究方向。

第十二条 创新中心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开展技术研发或接受企业委托开展技术研发,将成果及时辐射给行业,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提供前沿技术、共性技术和新工艺、新设备、新知识。

第十三条 积极探索网络化科研模式,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展跨领域、跨地区的技术创新,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开放共享,充分发挥创新资源合理配置的协同优势,提升持续创新能力。